告别靠天吃饭 平昌牛吃上了科技草 | 巴中向新振兴提速
2025年08月01日 13:05: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郭幸鑫
陈珮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连波 摄影报道
无需土壤,不靠天气,仅凭清水、营养液与智能调控,一粒粒小麦种子在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的华茂农业基地里,仅用7天便蜕变为鲜嫩牧草。
小麦种子等待发芽
这颠覆了传统牧草动辄数十天甚至更久的生长周期,让肉牛“四季尝青”从愿景照进现实,饲草短缺的产业短板迎刃而解。
喷灌系统定时为牧草补水
在这间5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内,立体种植架层层叠叠,物联网传感器如“神经末梢”般实时捕捉温湿度、光照等细微变化,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参数。
陈卫东正在调试智能管理设备
“满产的话,我们每天能产出5吨鲜草,产量相当于传统种植的10倍,土地消耗减少了90%。”华贸农业技术管理员陈卫东告诉记者。
基地的监测显示面板
科技赋予牧草的不只是速度与产量。数据显示,水培鲜草消化率达70%、能量转换率90%,较传统干草分别跃升40%和80%。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喂养出来的牛羊消化好、抗病能力强,肉质也能得到提升。全年稳定供应更使肉牛饲喂成本降低40%。
“我们目前已经向周边多个养殖场稳定提供牧草,部分养殖场需要进行试验,因为牛之前没有吃过水培牧草,需要时间适应。”陈卫东说,华茂农业是巴中首个进行水培牧草种植的,我们生产的牧草营养价值高、成本低,且能做到全年供应,让养殖场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生产计划,随时满足牲畜的饲料需求。
据悉,2024年,巴中市出栏肉牛18.2万头,年末存栏肉牛38.76万头。而水培牧草的出现,让畜牧业彻底告别“冬春断粮”的被动局面,养殖成本下降与肉质提升的双重红利正在释放。
乘势而上,目前该项目二期、三期正加快建设,28亩新地块将新建自动化加工车间与冷链仓储中心,形成“种子培育—智能种植—加工储存”全产业链。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40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被动依赖自然到精准掌控生长参数,巴中正以创新之力突破资源桎梏,让每一寸空间、每一滴水都迸发最大效益,重塑“泥土之上”的产业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