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的风吹到哪了 东部新区这个社区用体育基因激活社区治理 | 我与成都东部新区
2025年07月29日 17:15:4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飞
开栏语
2020年,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成都东南部,龙泉山东麓,这片承载着成渝双圈建设重大国家战略和城市转型发展重大使命的新区破土而出。
5年,1800多个晨昏轮转,日新月异。
这里现代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接下来,还要造未来之城。
这里生长着智慧社区的网格刻度,孵化着企业的创新基因图谱,收藏着河湖林盘的生态密码,更书写着村落农旅融合的田园诗行,我们试图用镜头捕捉那些让土地升温的掌纹。
当国家战略落地为砖石草木,总有些平凡身影在浇筑城市的骨骼。从今日起,让我们以“生长”为尺,丈量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的声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谢川霞 熊雅绮 李清燕 李赵卓 摄影报道
成都世运会进入倒计时。成都东部新区作为主要赛区,运动之风已悄然兴起,比如,贾家街道开展的第二届气排球比赛,吸引了100余名居民、上班族参与;石板凳街道举行的“丰收杯”篮球争霸赛吸引了14支队伍角逐;丹景街道将世运知识普及、文明礼仪倡导,与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巧妙结合,不仅拉近邻里关系,更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
紧邻潜水、飞盘、摩托艇等世运赛场的蓝绸带社区,天生自带体育基因。这个成立仅两年的新社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因体育而凝聚,积极投身社区自治,更借体育之力为社区运营的商业街区点燃人气。
体育基因孵化出社区治理新模式
九天后,成都世运会开幕,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将承载动力冲浪板、索道滑水、尾波冲浪、尾波滑水4个分项的角逐。
夏日午后,蓝绸带社区居民三三两两一组,50余位居民相互配合,在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感受皮划艇拨开水浪带来的快乐。
居民体验水上运动
“世运会就要在家门口举行,居民提前感受世运会赛场热浪的同时,也拉近了邻里间的关系。”成都东部新区三岔街道蓝绸带社区党支部书记、筹备组组长雷治碧告诉记者,此次能邀请到50多名居民,得益于社区主理人的力量。
主理人,原是指潮流品牌的所有者或职业经理人。在蓝绸带社区,被赋予了新意:因共同兴趣联结起来、牵头成立并管理社团的居民角色。“我们8000余户居民当中,有超过半数是中青年,剩下的居民中又有一大半是退休的叔叔阿姨。”雷治碧捕捉到居民这一“活力”的特质,开始实施主理人计划。
社区足球社一起追球赛
社区筹备组组员黄第磊组建的足球社是蓝绸带社区的第一支社团。“我从小就爱踢足球,社区的年轻人这么多,说不定能组建起来。”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召集令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十多人加入。经过两年的发展,黄第磊的足球社发展成了有七八十人的大社团。“社团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了互相喊小名的朋友,前不久的世界杯,大家还买了烧烤、啤酒,一起追球赛。”
在柔力球社主理人贾小荭看来,社团让她能发挥余热的同时,还找到了生活的乐趣。“2023年,跟着儿子一起搬到社区,那时人生地不熟,感觉很孤单。”她发现社区在招募主理人,她便发起了柔力球社召集令,组建起有14人的社团,“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八点左右,我们就开始来社区活动室打球。大家熟悉了,小姐妹们还会约着逛三岔湖、爬龙泉山,时不时还会在社区活动室搞美食分享会。”
围“露”夜话
两年来,社区培育了瑜伽、乒乓球等15个社团,吸引了600余位居民加入。“人熟了,关系近了,社区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在雷治碧看来,社区通过运动、兴趣爱好等方式将大家聚到一起,也让不少居民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每月举行的围‘露’夜话畅言议事活动,主动报名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邻里矛盾纠纷也就越来越少了。”
瑜伽社
体育比赛成为街区流量密码
“李哥,看能不能提供些优惠券,作为比赛的奖品?”
“张老板,这段时间要更加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哦。”
体育是刻在蓝绸带社区基因里的。7月初,在鱼羊里商业街开展了一场将持续至10月的篮球赛。
在鱼羊里商业街开展的篮球比赛
“从启动以来,每个周五晚上都会举行比赛,不管是居民、上班族,还是学生、商家都可以报名来打比赛,预计吸引人流量2500人次,拉动10万元消费。”雷治碧介绍,这场体育竞技的狂欢不仅是一次全民迎世运的盛大派对,更是为鱼羊里打响知名度的一种方式。
鱼羊里是社区为方便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所“承包”的商业街。2023年,当街道提出将鱼羊里美食商业街的运营权交给社区时,“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雷治碧说。
困难一,筹出三百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当时我们账户上余额是零,这对于我们刚刚筹备的社区来讲的话真的是天文数字。”为了筹齐资金,雷治碧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发动社区企业成员、公司以借贷方式集资。
困难二,招商。“当时这里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偏僻,人少,知名度低。”她们就发动身边的朋友介绍,“在招商路上吃个便餐,觉得味道好,我们也会厚着脸皮去问愿不愿意入驻。”
鱼羊里美食商业街
困难三,运营。“我们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有运营经验,没办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那就去成都现有的网红街学。”最终一万八千余平方米的商业街完成100%招商、96%的商铺已经入驻,涵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便民生活等13个业态。“预估今年将实现六十余万元的纯利润收入,还将利用社区企业收入反哺社区,让社区治理变成可持续。”
成都东部新区
住在这样的社区幸福吗?答案藏在细节里:考虑机场工作人员下班时间不固定,设立的24小时食堂,熨平了工作辛劳;社区工作人员入驻每个物业群,实现“有事找社区”零距离、零时差;联通居民、社区、工作者的“一舱两端”智慧平台,织密服务网络;集创业指导与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双创平台,点燃梦想火花……
“社区工作没有秘诀,社区居民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事儿。”雷治碧走在欢呼声和烟火气交织的鱼羊里,眼神笃定,充满期待。社区,城市最微小的温暖单元,在她看来,正将成都世运会激荡起的全民热忱,细密地编织进柴米油盐的日常,滋养着社区治理的每一寸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