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倡导移风易俗 着力树立文明新风尚
2025年07月14日 17:30: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卓灵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张韵晗
十年创文,磨砺一剑,终见成效。今年5月,巴中市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份殊荣凝聚着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在创文征程中,移风易俗始终是重要一环。从红事新办到生态殡葬,点滴之间的文明新风尚,正是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写照。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也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底色。移风易俗不仅关乎个体行为,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如今在巴城,通过持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破陈规、除陋习、扬正气,移风易俗已深入人心,文明道德蔚然成风。一座文明幸福的巴城,正焕发新的气象。
集体领证活动(图源巴中市民政局)
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礼轻情重新风
“为什么要抵制高价彩礼?”“合理的彩礼范围是多少?”今年2月,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的一场坝坝会上,村民们热议因高价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红白理事会负责人现场宣讲了婚事新办、抵制陋习等内容,引导村民争做婚恋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与推动者。
倡导文明婚俗,巴中也早有行动。2023年8月,一场富有传统韵味的中式集体婚礼亮相央视,10对新人身着婚服,搭乘“520幸福巴士”喜结连理。他们摒弃繁复的宴席,选择简约的办证颁证仪式,认为这既省心又富有纪念意义。
除此之外,巴中还在大力倡导节俭办宴、礼轻情重的文明新风。
“我家按村规民约为母亲办寿宴,没收取礼金礼品,获得了全村好评!”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村民金正宽就深有体会,他熟记的《村规民约》明确了宴席操办范围等内容,一年下来,礼金能节约近3000元。
这些改变得以实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2年5月,巴中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红白理事会相关工作推进移风易俗的通知》,同时发布《巴中市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制度参考指南》,要求各地2022年5月底前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并逐步完善红白事节俭办理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及婚丧大操大办。
集体树葬活动(图源南江县融媒体中心)
生态殡葬 逐步提供基本殡葬服务
与红事新办相呼应,白事简办同样在巴中扎实推进。改变“存棺材本、备棺木”的陈年旧俗,推动从传统土葬向生态殡葬转变,巴中正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今年4月,巴中市暨通江县第三届节地生态集中安葬活动在通江梨树垭公墓举行。120位逝者的骨灰以环保的鲜花葬形式,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响应社会号召选择生态安葬,作为军人家庭,我们愿做领头人。”来自四代军人家庭的李先生如是说。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崇高礼赞。”据通江县殡葬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这种方式能显著节约土地资源,其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墓穴的5%左右,土地利用率提升超过80%。
同样为推行生态殡葬,去年12月,南江县举办了第三届节地生态集中安葬活动,为99名逝者提供“树葬”。在庄重的宣读倡议、寄托哀思仪式后,工作人员安放骨灰、覆土封穴、献花鞠躬,让逝者在葱郁绿树与鲜花绿草的环抱中回归自然。
这些改革的背后,是政策在保驾护航。自2021年9月1日起,巴中市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通过费用减免或补贴,为选择遗体火化及节地生态葬的家庭提供基本殡葬服务,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的普惠性、均等化。同时,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体系,加速推进绿色殡葬建设。
小学生帮助老人捡水果(图源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道德榜样示范引领 共树文明新风
如今,移风易俗已从抽象理念中悄然融入巴中市民的日常言行。文明新风的培育,更要从娃娃抓起,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
今年6月,在巴州区南池艺术广场,一位老人的推车在十字路口倾翻,桃子散落一地。正当老人手足无措之际,一群路过的小学生飞奔上前,迅速弯腰帮忙捡拾,很快便将桃子整齐归位。老人感激地递上桃子道谢,孩子们却只是笑着摆摆手,转身跑远。
这场看似偶然的举动,实则是一座城市十年间洒下种子结出的文明善果。今年3月5日,巴中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赓续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清洁环境、关爱老人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这些美德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幼小的心灵;道德榜样的感人事迹,则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巴中市始终以道德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推介学习活动。
我们看到:张崇鱼,170余次出行,跋涉80多万公里,拜访上千家单位、6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搜集16.8万余名红军英名,倾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蒲丽蓉,20余载坚守粮仓,经手保管粮食数万吨,实现质量安全零差错,用责任与汗水守护大国粮仓,被誉为巴山深处的“最美守粮人”;杨毅,30年坚守,自费创办乡村图书馆,免费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藏书从千册扩至6000余册,只为兑现传承文化的家族承诺……他们以最朴实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文明的真谛,展现出令人敬仰的道德光芒。
如今,巴中正以系统性的实践,推动文明新风尚落地生根。这不仅是陈规陋习的破除,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跃升。未来,巴中将继续深化道德建设,完善长效机制,让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明之花开遍巴山蜀水,让“文明之城”的内涵更加丰盈、底色更加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