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部头条| 双圈互动| 西部财经| 文化旅游| 科技教育| 卫生健康| 消费质量| 精彩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网  >  西部网精选

赴川找寻抗战记忆 两岸人士有话说

2025年06月25日 23:21: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敏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夏婉琳 摄影报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6月22日—6月25日,2025年“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在四川举行。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代表、台湾自媒体人等近40人共同在川渝大地上寻找抗战的历史记忆。

为期4天的行程中,两岸媒体有何收获?共同的抗战记忆如何连接两岸同胞的家国情怀?

活动现场

两岸媒体采访团首站便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据介绍,该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现已建成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抗震救灾、改革开放等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

“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铭记历史能将我们指引到更好的未来。抗日战争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希望有更多台湾青年到这里来走一走,了解这段历史。”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台湾学生廖妤轩如是感慨道。

在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里,盐都人民不分贫富,为抗战捐钱出力的爱国精神深深触动了前来参观的每一位台湾同胞。

活动现场

台湾梅花新闻网副总编辑宋秉忠驻足在“献金状元”王德谦的事迹展板前,久久凝视。1943年—1944年,后方人民包括自贡盐商、盐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节约献金”运动。盐商王德谦捐献了合计1500万元(法币)的财物,创造了个人献金最多的全国纪录,成为全国抗日捐金第一人。宋秉忠不断用镜头记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得满满当当,深受触动的他表示除了做好此行的报道外,还计划回到台湾后组织一场媒体采访活动,深度挖掘台湾民众抗战的故事。

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以“节约献金,支援抗战”为主题,充分展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自贡民众无分男女老幼、无分城市乡村,无不争先恐后、慷慨解囊的动人故事。据了解,自贡是全国节约献金数额最多的地方,献金总额达1.2亿余元,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贡的男女老少不论富有或是贫穷,都愿意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帮助祖国更好地抵抗外敌,这种情操一般人无法想象。”台湾自媒体人李东恩同样感动不已,从抗战时期艰难退敌到如今发展日新月异,祖国的变化让他倍感自豪:“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我们应该手牵手、心连心,然后一起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血浓于水,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让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四川段第三站,采访团集中在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之一的中国李庄寻找文化抗战的记忆。

1939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从上海辗转迁到昆明的同济大学再次遭到轰炸后决定再一次内迁,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学术文化机构迁至李庄。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来人的小镇迎来了12000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李庄人民不仅让出祠堂、庙宇、民房供学者们居住和工作,还自发组织起来,保障物资供应,守护这群文化人的生活。

活动现场

镇上主祀泰山神的东岳庙成了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的教室,供奉真武大帝的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张家祠装进了一箱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千里迢迢运来的文物,板栗坳迎来了傅斯年、董作宾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长衫先生们,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搀着老人,走进月亮田的小院……当采访团走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等点位时,仿佛能看到当年学者们伏案工作的身影。

“我毕业于台湾大学,而今天我看到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台大校训出现在李庄古镇。”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自忠学堂”创办人丘智贤告诉记者,曾在李庄留下足迹的“史语所”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台大校长,重温老校长在李庄古镇留下的记忆让他感慨万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容遗忘,需久久传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