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32年丈量山河 毫厘间铸就匠心传奇|百年工运·劳模说
2025年05月06日 09:20:27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许成嵩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川西高原的风沙裹挟着砂砾,直扑全站仪镜头。郭平弓着腰,指尖轻旋三脚架微调旋钮,工装后背晕开的汗渍,将中国中铁二局的盾形标志浸染得愈发醒目,在烈日下熠熠生辉。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二局测量中心一级专家,用32年光阴丈量山河,踏足300余项重点工程,累计测量里程超10000公里,缔造零事故的测量传奇。从蜿蜒铁道到穿山隧道,他以匠心筑梦,将毫米级精度镌刻进每一处基建脉络。
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二局测量中心一级专家郭平
钢轨上留下的青春刻度
4月28日,当全国劳动模范的证书递到郭平手中时,他眼眶微热,“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31年测量生涯的肯定,更是整个中铁二局测量团队的勋章。”面对镜头,他特意将团队合影放到身前,目光在每一帧年轻的面孔上停留,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在泥浆里打滚、在悬崖上攀爬的日夜。
1993年,19岁的郭平怀揣着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的实习表,站在了南昆铁路米花岭隧道的山脚下。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自己会在测量岗位上坚守32年;更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靠脚走路、靠眼观测”的传统行当,会让他从一名普通测量工,成长为技术职称与技能等级“双封顶”的专家。
初入精测队,在全站仪尚未普及的年代,郭平只能跟着师傅用经纬仪开展工作。“一条20公里的线路,得来回走七八趟,接桩、选点、测量、复核,全靠两条腿。”连绵的山脉、广袤的荒野、崎岖的地形,构成了他工作的日常场景。作为工程测量中控制测量专业的一员,他肩负着为整个铁路工程构建精准控制体系的重任,爬山淌水、穿越丛林,艰苦而枯燥的控制测量,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工作中的郭平(年轻时)
在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清华培训营的微论坛上,郭平曾分享过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测量员在悬崖上挂着安全绳测角,在毒蜂群中守护仪器,在隧道积水里搭建临时观测台……“我们来时荒无人烟,走时必定万家灯火。”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无数像郭平一样的测量人,年复一年与荒野、高山、隧道相伴的坚守。
郭平对两次难忘经历记忆犹新。2000年,在一个地铁项目中,他意外摔下深坑,髂骨骨折,不得不卧床两个多月。即便如此,他仍在病床上分析数据、优化测量方案,最终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撰写并发表了一篇专业论文。还有一次在滇中引水工程现场,丛林里的毛毛虫钻进他的衣领,半边身子瞬间红肿起泡,可他依然咬牙完成当天的测量任务,夜里还在篝火旁幽默自嘲:“这是大自然给测量人的‘特殊勋章’。”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某条铁路线开通前夕。当时桥墩发生偏移,郭平与同事紧急抢险维修。抗滑桩施工完成后,郭平仍不放心:“这真的稳了吗?能不能抗住?”于是,他每天凌晨悄悄用全站仪记录着0.1毫米的细微变化,经过一个月的细微观察和分析,当发现桩体仍在位移时,他连夜上报方案。最终,追加的减载、增加抗滑桩等措施,成功避免了通车后的重大隐患。“没人要求我这么做,但测量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郭平谈及这段经历时,语气平静却坚定。
“传手艺,更要传匠心”
作为中铁子弟,郭平一家三代将热血与青春都献给了中铁二局。在他的记忆里,精测队老一辈测量人背着仪器翻山越岭的身影,早已定格成最动人的画面。“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郭平说,测量于他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传承和情怀。
2007年的一个深夜,郭平在QQ群里结识了一名热爱测量的大学生。两人经常交流专业问题,后来,这名学生成了他的第一个正式徒弟。“当时他还没毕业,每天追着我问问题,然后我把他‘骗’进了团队。”郭平笑着回忆道。领导一句“人是你招来的,你负责带”,开启了这段长达20年的师徒缘。如今,这位徒弟已成长为部门负责人,荣获四川技能大师、成都工匠等多项荣誉。但不变的是,师徒俩仍会在微信群里为某个测量方案争论到深夜。
郭平(右)带徒弟开展测量工作
像这样的徒弟,郭平直接间接带过几十人。有的通过网络交流十年未曾谋面,有的远在海外仍保持联系。随着公司即将启动的专业带头人计划,郭平眼中闪烁着传承的光芒:“从基层项目选拔优秀徒弟人选,每年带两批徒弟,每批6-8人,半年后让他们带着‘把简单事做精’的信念回到一线,继续为测量这个大家庭发挥传帮带作用。”
今年恰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郭平对此满怀感激:“工会为我搭建了技术工人的成长‘阶梯’。”2017年,“中国中铁测量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当天,郭平抚摸着铜牌上的烫金字,回想起2015年那个堆满申报材料的冬夜。从2015年到2024年,工会帮他规划了“省部级荣誉→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的成长路径,整理的材料超过2000页。在工作室里,他正将32年积累的实用技术和创新工法汇编成册,希望更多“测量新兵”能从中受益。
一路走来,郭平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既在毫厘之间的坚守,更在代代相传的使命。”在他的工作服口袋里,永远揣着一个磨破的笔记本,扉页上“用100%的细心,避免1%的失误”的字迹已有些模糊。
“我们工程测量专业,特别是我从事的控制测量分支,从1993年我参加工作以来,变化巨大。1994年用上全站仪、1995年用上GNSS、2000年左右用上电子水准仪,设备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郭平感慨道,“设备在变,技术在变,但测量人对精度的追求不能变。”他指着测量仪器郑重地说:“每一个数据都是对国家工程的承诺。”
暮色渐浓,郭平开始收拾仪器准备收工,远处隧道的灯光次第亮起。从1993年那个背着帆布包走进中铁二局的青涩少年,到如今的测量大师,32年时光飞逝。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他用行动诠释着: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把重复的事做到极致,把平凡的路走成传奇。
如今,他的脚步已丈量过大半个中国版图,却依然觉得“没走够”。“只要还有需要测量的土地,我这双腿就停不下来。”当远处的列车沿着他参与测量的线路飞驰而过,那些藏在毫厘之间的匠心,正随着万家灯火,照亮更辽阔的未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