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20年编纂 《巴蜀文化通史》出版
2024年12月25日 09:45:54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何佳欣 编辑:许成嵩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
巴风蜀韵、文脉深厚。12月24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2006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和领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和邀约川渝七十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合作参与,历经近20年编纂,终成一套22卷1600万字的《巴蜀文化通史》。
座谈会现场
《巴蜀文化通史》上溯远古巴蜀先民蒙昧初开,下迄21世纪初川渝文明新貌,系统梳理巴蜀文化的实践史、发展史、认识史、研究史,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流变,展示特色贡献,探究逻辑进程,论证巴蜀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揭示巴蜀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该书编委会成员阵容强大,其中有章玉钧、林向、胡昭曦、贾大泉、谭继和、万本根、陈玉屏、罗鸣、沈伯俊、彭邦本等。
《巴蜀文化通史》(主办方供图)
“巴蜀文化主要由蜀文化和巴文化组成,至少在4500年前就有蜀人和巴人在这片土地上活动,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会上,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表示,《巴蜀文化通史》以总论卷打头,继之以21个专题卷,分别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展开论述,展现了自己的撰述特色。
“从2006年《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委员会成立,到2023年正式出版,背后是川、渝两地数十名学者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在四川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姚乐野看来,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巴蜀文化通史》是川渝两地学术界研究巴蜀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从共时性的维度来看,《巴蜀文化通史》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创性之作。
“全书从物态文化、交往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的结构,创新体例,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姚乐野说道。
“川渝山水相依,是‘江渎’和‘河源’孕育出来的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同根同源,同质同体,差异发展,互补互融,刚柔个性整合,城乡和谐一体,形成巴蜀文脉总谱系图景。”座谈会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巴蜀文化通史》主编谭继和形象地用“巴蜀生态神奇之美、神秘之美、神妙之美”三句话总结此书力图厚植华夏学术巴蜀根基,为巴蜀文化探寻特点、亮点和闪光点。
“作为2006年启动的《巴蜀文化通史》自始至终的一名编撰者和组织者,能在望九之年参加今天的出版座谈会,感到十分幸运和激动。”作为《巴蜀文化通史》的主编,章玉钧兴奋地介绍,该书22卷28册,突破了已有各种地方文化史(多为二卷、三卷,最多八卷),以历史时期划段、按不同文化门类列目的体例,强调贯穿“纵通、横通、会通”的编撰理念,力求做到历时态全过程的贯通,共时态全方位的互通,跨文化跨学科的全景式打通。
“《巴蜀文化通史》更好地使用了四川近百年来的考古材料,所呈现的巴蜀文化面貌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鉴于川渝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共不可移动文物9万余处,可移动文物超过300万件,特别是近年来广汉三星堆、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射洪桃花河又取得填补空白的突破性系列成果,我们相信,这些考古新发现必将为今后的修订增光添彩。”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王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