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回声②】一块田,耕耘科技新粮
2024年06月11日 10:04:4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飞
【开栏语】
巴山蜀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的人民亲切关怀,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擘画新篇。
牢记嘱托,巴蜀儿女感恩奋进。
蜀地回声,用历史远观未来。惊天下的三星堆,溯源“何以中国”的历史文脉;经千年的翠云廊,绵延“何以青绿”的生态文明;传千年的三苏祠,折射“何以自信”的文化光芒。
蜀地回声,发展迈出新步伐。向未来的“四个发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四川篇章;守红线的“天府粮仓”,耕耘中国式农业农村美丽图景巴蜀韵味。
蜀地回声,万水千山总关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上游担当不负万里长江;平实之心成长成才,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即日起,川网传媒·四川新闻网策划推出【蜀地回声】系列报道,讲述四川牢记嘱托再出发的生动故事。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眉山6月9日讯(记者 夏婉琳 张宇 实习生 邱可欣 摄影报道)时值芒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里,刚栽插的水稻秧苗吐出一片新绿,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绿波。“今年育出来的秧苗整整齐齐、质量更好,效益还能再提一提。”一大早,种粮大户王元威就赶着去地里。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永丰村作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并寄予“永丰永丰,永远丰收”的美好祝愿。
两年多来,永丰村的6000亩水稻,亩产增至780公斤,最高产达863.4公斤,水稻总产量4680吨,同比增长了17%。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2万元,对比2022年的50万元,实现了翻倍。
两年多来,这个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村,科技元素早已高频贯穿,永丰村的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这片广袤田野间大显身手。
无人机正在田间作业 受访者供图
科技帮手
为丰收“保驾护航”
“突、突、突……”永丰村中试基地育秧工厂一片繁忙。一只只空秧盘被依次放上传送带,随着机器运转,精心调配的营养土、水稻精品良种均匀播撒在秧盘里。从流水线下来的育秧盘,由育秧小车运送至大棚内整齐摆放。让村民们告别“弯腰时代”的这台机器,是永丰村今年首次采用的自动化育秧机。
传统人工育秧,从浸种、催芽、撒种到田间管护,至少要一个月时间。“以前人工完成,费时又费力。其中哪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导致育秧失败,耽误农时。”随着这条自动育秧流水线的“上线”,周边村民和种粮大户们的育秧难题迎刃而解。“现在投入机械臂后,无需人工,一天可生产1万盘育秧盘,可播种水稻500亩左右,效率几乎翻了一番。”王元威表示,与传统育秧机械相比,全自动育秧流水线能够精准传送基质土、种子和水,并做到用种量均匀、成苗一致,让秧苗长得更加整齐、健壮。
育秧流水线一键启停、秧盘“住”密室暗化催芽……虽然这条自动育秧流水线顺利投产,但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却比往年更忙碌了。每年开春后,马均和团队成员每周都要往永丰村跑两三趟,他的“田间课堂”会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几个方面,对村民进行全过程的技术服务。“4、5月份是育秧的时候,到了7、8月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早上下田晚上回来,浑身上下就没干过。”这几年,马均的“田间课堂”人数越来越多,“以前都是年龄稍大的种粮大户,现在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对农业技术的热情让我很惊喜。”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在田间指导种粮大户育秧 受访者供图
马均在永丰村管理着总面积1500亩、全川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每个希望在川推广的水稻新品种都会在这里进行为期两年的中试。“经过中试,我们向全省输出了20多个优秀品种。”
马均表示,在总书记视察永丰村后,他们团队又开展了79个品种的中试。而试验品种主要是从高效、高质、宜机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保优中选优。“今年,我们在永丰村中试水稻品种80个,数量为近年来新高。”
多种业态
拓宽丰收“新销路”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来永丰村参观的队伍络绎不绝。从“流量”到“留量”,永丰村如何走更远?在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看来,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永丰村还需进一步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振兴路径,重点要落在扩展新产品、拓展新业态上。
田埂旁,一栋三层建筑——“丰收里”热闹非凡。2022年12月30日,《眉山市东坡区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打造“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的美好愿景以及7类44个重点项目清单,“丰收里”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永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永丰里”集纳了村史展示、农耕文化讲堂、读书吧、供销社、超市、快递驿站等功能。此外,还同步开展研学、讲堂等活动。“让市民游客来到永丰村有得吃、有得玩,更好地留住游客。”李雪平告诉记者,2023年全年,永丰村的接待量突破了30万人次。
游客购买永丰村特色农产品 受访者供图
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在“丰收里”,永丰大米、米露、米花糖、手工水豆豉等以特色农产品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我们的‘永丰大米’,通过永丰供销社、永丰商贸公司、网上直播间等平台对外销售已经卖出20余万斤。”李雪平告诉记者,目前,永丰村已与中储粮、中粮、国药太极、同仁堂等央企、国企以及本地泡菜企业合作,推进“稻、药、菜”精深加工,先后落地总投资1.26亿元的9个配套项目,后续还将布局总投资1.55亿元的12个项目。“2024年,我们会全力以赴,像总书记寄语我们的一样,永丰永丰,永远丰收!”
如今的永丰村,天上的无人机、地上的育秧机正驰骋在广袤田野上,地还是那块地,而它丰产丰收的底气却更足了。
出品人:雷和斌
总策划:陈淋、戴璐岭
本期记者:夏婉琳、张宇、邱可欣(实习)
摄影剪辑:张宇、邱可欣(实习)
美编:何如冰